台灣的葬禮儀程習俗

發喪:首先在家門前的紅對聯上貼上白紙條,甚至取下對聯。如果父親死則貼寫[嚴制]的白紙,如果母喪貼寫[慈制]的白字。並且放在靈堂,擺上素燭、牌位與香爐,供親友來弔祭。
報白:對近親、宗族、故舊友好發訃聞。
開魂路:在靈堂搭設完成後,要請和尚或道士到死者靈前念經。意指為死者開平坦之路,使他須利前往幽冥世界。
魂帛:靈堂放置死者牌位的地方。
招魂幡:亦稱為[旛仔]、[靈頭旛]或[哭喪棒],這是出殯時由喪主(一般是死者的長子)舉的幡。上頭寫了死者去世的年、月、日及姓名。喪主把此棒繫於有枝葉的青竹上,為死者引路。最後,在下葬時在墳前火化。
套衫:為死者穿壽衣。
壽麵:由黑砂糖煮成。意指抽壽、因而才能討個長壽吉利;把死者所享的壽命分給子孫以延長壽命。至於加黑糖是使喪事能夠轉憂為喜,因為黑砂糖通常用於喜慶事。
辭生:指為死者辦最後一次的盛宴,表示和人間告別。
割斷:讓遺族圍在死者身邊,用一條麻繩拴在死者的衣袖上,然後全體拉住繩子的另一端,並請和尚道士念經,一邊念一邊拿著刀,把遺族手旁的繩子一一割斷。然後將這些繩頭隨銀紙一並火化,表示和死者完全斷絕來往。希望死者不要再掛念子孫,安心到極樂世界。
入殮:把死者的屍體放入棺木中,隨後就準備[封釘]。
收烏:自入殮至出殯為止,凡是未婚的子孫,都要守夜。
出殯:必須選擇吉日,再請和尚道士誦經,接著進行轉柩、起柴頭、封釘、旋棺、絞棺再入土。
起柴頭:指死者嫁出的女兒、婆家與外孫輩送的五禮(雞、鴨、牛、羊、豬或海鮮)來祭祀死者。
告別式:首先把五禮與各種祭品放在供桌上,最前頭點香燭,先由喪家孝男(長男)行三跪九叩禮,接著由其他遺族親友同樣跪拜。完畢後,喪主在旁給外孫、女婿與婆家、親族友朋叩跪致謝,這是依照親戚遠近而行;接著是朋友來祭。這時要上香、上酒、讀祭文,喪主在旁答禮。
封釘(蓋棺):用四根七吋長的[喪門釘]釘在棺材蓋上。
旋棺:在和尚或道士引導下,再行蹺跋伴音下,孝男孝女、媳婦跟在後面繞三圈。
起靈:用一根粗木下附一槓台,將棺木置於中,用粗麻繩綑緊固定。
落葬:把靈柩放在墓前,男性跪在靈右,女性跪左,哭號祭拜告別。同時還要把魂帛放在供桌前,讓和尚道士念經後,開始在棺材一角打洞,以便早與塵土遷化。最後由葬儀社人把棺木放入墓穴和魂帛一起埋葬。之後,死者的子孫跪在墓前,由地理師從大米斗中拿出五穀的種子播在墳上。但必須保留一點給子孫,連同一塊墳土拿回家,代表子孫將來必能五穀豐收。最後由和尚或道士為導,率領子孫繞墓三週,回去時把火繩扔回墳上,由[字姓燈]或是引幡領路,歸途不必[放路紙]。
守靈:把死者的魂由墳墓引回家供奉。
巡山:葬禮完畢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、第七天,死者的子孫要披麻帶孝去拜墳、祭祀。
完墳:完成墳墓的儀式,包括墳土和四周的墓誌,華表與石馬石飾。
旬:為死者超渡與祭祀。
|